加油站也能利用太阳能供电了。
为了输送值得一提的电量(DII公司计划,到2050年沙漠电力将占欧洲用电量的15%),还必须大幅扩建电网。【德国《每日镜报》11月23日报道】题:太阳能电力大部分留在非洲沙漠技术工业倡议公司(DII)旨在为欧洲提供沙漠电力。
但现实看起来是另一番景象。范松说:我们把精力集中在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三国。这样的发电能力大约相当于一座核电厂发电能力的十分之一太阳能企业抱团促进行业形象的提升。受产品本身的限制,不能作为独立能源解决方案,需要电、气等其他能源的补充,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品的普及利用。
产品形式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对于太阳能热利用的产品形式处于低效能的初级阶段,这需要所有从业企业从技术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共同推动产品升级。尤其是近几年出现了国进民退的局面。历经近1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连续4年保持世界太阳能的第一制造大国地位,马丁格林对弟子们取得的成就颇为骄傲,但他始终不忘强调:产量位居前列,应当争取以更高的质量。
直到2003年,欧洲太阳能屋顶计划实施,大量向国际采购光伏电池,激发了光伏市场的潜力。创业时代施正荣博士毕业后,依然留在恩师格林教授的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进入马丁格林的实验室是历史的偶然。[page]和施正荣一样,赵建华在科研领域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几乎每年都要来到中国参加会议或者到弟子的企业进行考察,并应邀担任一些企业科技顾问或者首席科学家。其中的佼佼者,则艰辛创业,随即如童话般一朝功成,享受来自华尔街的青睐,登陆纽交所或纳斯达克,开辟出一段属于自己的时代。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可以将晶体硅的转换效率做到将近20%,但是缺乏设备、工艺不能实现产业化。2008年,中电光伏的研发团队在赵建华夫妇的带领下,SE高效太阳电池商业化量产。2004年,赵建华夫妇回国,与杨怀进、张凤鸣、泰德一起创立了中电光伏。门徒的烦恼长久以来,作为师傅的马丁格林与中国光伏业界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帮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2010年,云飞加入赛维LDK任电池事业部副总裁。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生效,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纷纷推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世界太阳能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在此背景下,世界上第一个光伏与太阳能工程学专业成立。12月,尚德公司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
光伏技术研究的方向依然是提高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接受采访时,他依然强调成本和效率将决定太阳能产业未来的发展。
我想这是由于我们对电池技术的充分理解和对操作的精益求精而达到的。有一次在悉尼开会,参观了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实验室,感受到那儿能接触到世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更加国际化。
而彼时,澳洲的光伏市场还没有启动,施正荣的创业并不理想。在取得博士学位和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宋登元加入到马丁格林第三代光伏电池的研究项目中,领导了超高效率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项目里碳化硅介质中嵌入硅量子点的新一代电池研究。马丁格林教授专程赶到无锡向施正荣表示祝贺,预言尚德将成为世界光伏产业的中国超越者。杨怀进背着施正荣撰写的250页可行性报告四处奔波,却屡屡受挫。而不论是尚德、晶澳、中电光伏,还是英利、旭泓光电、赛维LDK,均与马丁格林实验室具有长期合作联系,这些光伏企业每年均选派部分骨干前往新南威尔士大学进修。太阳能电池进行大规模利用,必须解决原材料的问题,作为地壳上含量第二的元素,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发打破了原材料的限制。
此前,更有报道称,两家公司关系颇为微妙。马丁是位很有智慧的导师,逻辑思维清晰,作风严谨,行事低调。
从北半球的炎夏突然跨入南半球清冷的早春,赵建华并无不适之感。后来,他联系新南威尔士大学并转入。
施正荣占25%的股份,其中20%是技术入股,5%是现金,并出任总经理。6月份,在德国弗赖堡国际新能源产品展销会上,尚德赢来了大批订单,忙于开拓国际市场的施正荣成了空中飞人。
也就是在这年的10月,在上海的一次光伏会议上,宋登元第一次见到了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苗连生对宋登元发出了邀请。而此前,20%的效率是否是晶硅电池极限一直是人们在讨论的问题,赵建华的实验结果适时地终结了这个争论。赵建华这样评价自己的导师。现为英利集团CTO的宋登元向记者如此表示。
我在南京工学院读硕士时申请了出国,当然也向马丁格林我课题领域内世界权威专家提出了申请,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当时第一个给我回了信。施正荣在澳创业之时,杨怀进回国从事贸易生意。
在世界光伏科研领域,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研究中心齐名的还有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德国弗朗霍夫研究所。提高晶硅电池的效率,无非是减少复合、提高钝化性能。
赵建华对《能源》杂志记者说。并且在近日,尚德对外宣称已经成功大规模量产。
马丁格林教授对《能源》杂志记者这样说道。去年9月,第二届中国(无锡)新能源大会召开,马丁格林应邀再次来到无锡。对于设备的重要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深有体会。30年来,马丁和他的中国门徒,凭借细腻精密的技术流,奏出中国新能源史上罕见的澳洲旋律。
2005年,三人一起创建林洋新能源研发中心,而杨怀进则与泰德以及同是马丁格林教授学生的戴熙明进入晶澳太阳能。这一次,他是领命而来,作为中电光伏的CTO,他需要回到母校,从年轻的师弟学妹中延揽一批才俊,以充实中电的研发梯队。
[page]2007年,为了表彰马丁格林,中国政府为他颁发了国家友谊奖,此奖项是中国政府授予来华工作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格林教授的弟子们在归国后,开始了将实验室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新征程。
在施正荣的眼中,降低成本是大规模推广应用太阳能电池的唯一路径,由此,必须减少硅的用量。师从格林教授是我人生中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点。